明若水:鸡蛋,会属于鸡吗?
鸡蛋,会属于鸡吗?
明若水|文
鸡蛋,原本是鸡所生,应该是属于鸡的。
但是,鸡被人工训化、饲养,成为饲养动物后,鸡们本身就失去自主权了。能下出什么样的蛋?下出多少蛋?这些都取决于养殖者。鸡只是一种下蛋的工具,包括鸡蛋在内,一切所有权属于管理部门。
当人进入了某种社会或体制,失去了基本权利之后,也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。其劳动成果,当然也不会属于自己。这是不足为奇的事情。
我刚参加工作时,幻想着做一个创造奇迹的人,做出不凡的事情。尽管那时还不懂什么是科研,也没有进行科研的能力,但还是尝试着新的探索,要争取发表国家级的论文。
空闲的时间,就去图书馆看各种会议消息,看最新的科研资料。几年后,终于发出了第一篇国家级会议论文,做为正式代表,我参加了全国首届体质学说研讨会。
五月的秦皇岛气候宜人。各地学者穿着整齐的衬衫参加会议。
第一天的会议进行到10点左右,一个衣冠不整,穿着风衣拎着大旅行袋儿的人,匆匆进入会场,很是与众不同。
一问,是来自南方的个体诊所,因为没有单位介绍信,住不进指定的宾馆。坐了几天的火车,来到秦皇岛之后,在医院的候诊椅上待了一夜。而且,以后几天的会议,他只能住在那儿。那时,没有单位介绍信是不能入住宾馆的。
看到这个人,我心里非常惊奇,竟然还有自费来参加会议的,而且还来自遥远的南方,我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。但是由于出身不明了,他的论文也不会被重视,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论文。
科研,首先是要看出身的。有正规院校的名份和名师。如同验明正身。鸡好,鸡蛋才会正宗。来自大草原的奶,才是正宗的奶。
80年代,个体诊所的医生,如同外来的游医,根本进不到科研领域。哪能有什么成果?
作为临床医生,我也是没有资格谈科研的。虽然单位每年都要申报科研计划,但是要立项,必须经过单位的科教部门认证,专家例会通过才可以。
立项就需要层层部门的审批,没有资深的渊源,根本就立不上项,更谈不上去科研了。
既使研究的项目很新颖、有实用性。立了项之后,真正去完成也是很困难的事情。申报科学进步奖或者什么成果,更是难上加难。
现在,我还存有几十年前已经立项的两项科研申报书。但我并没有去申报评奖和科研成果。
立项之后,就有来自内部的人找到我要加入,花多少钱,做第几作者。来自外部的人告诉我,如果你要评奖,就去找哪个评委、要花多少钱……成果就像评估鸡蛋的价值,和鸡没有什么关系了。
科研就像一个大市场,好像在进行一场交易。我不是商人,不会做交易。我就撤出了,干脆取消了申报。
相比之下,在国外进行中医药的研究,意外地纯粹、快捷、顺畅。
一个在国外大学做教授的朋友,对于中草药研究很有兴趣。我们只是通了几次电话,短短几个月,朋友就研究出了科研成果,并申报了专利。研究过程没有任何障碍,没有任何行政部门参与。做学术的过程,满是成就感,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、研究方式去做。不被条条框框所约束。
中医的存在和发展,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它的理论来自实践,是实践的结晶。
通过多年临床运用的有效配方,被千百人使用过,却还非要通过小白鼠,大白兔造模去做实验,去认证疗效。用于人类的中草药,直接用人体验证的疗效不行,一定要用实验动物去做验证,是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呢?
当科研、创新作为工具们的工具被应用时,研究的只是工具们的互相作用。创新的只是使用工具的方法。
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会迅速地得到多样化的发展。在一片获奖、优秀的鲜花、掌声中,名声利益的膨胀达到最大化。在满市场摆放的鸡蛋中,进入人们眼中的只有鸡蛋的价值,和鸡们是完全无关的。
当市场化不分专业地渗透入各个领域时,市场的叫卖、讨价还价、利益的权衡,如同战场上的硝烟,把各种创新的思想,隐藏、埋葬。
科研,创新,犹如天上飘动的浮云。永远在头上飘着,目光可及,触碰则需要天梯。
前几天,我看到一个论坛消息,国外医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发现,风湿性关节炎与肠道菌群有关。这确实是新的发现和见解。
但是,30年前,我就写出了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的探讨一文,发表在香港黄河医学杂志上。到现在根本就不为人知,我自己都有些忘却了。
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也不存在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。什么新的方法,新的见解,都可以应用到临床工作中。
用一些超常规的药物,治疗急症、重症,收到 了很好的效果,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和病危。但是,现在医疗市场化时,一切都要按照常规走,绝对不可能再有个人的创新思想,也不允许有这样的方式方法。医疗安全是放在首位的。
医疗工作的内容之一,要为政府担责,替罪。每天要周旋在百姓、病人和国家政策之间。科研变为人研,创新变为创墙。
尽管好奇是人的天性,探索是科学的本性。但在制度的围墙中,一枝红杏是不可以出墙的。所以许多人都选择了离开,背井离乡,到可以放飞思想的地方去。
当人本身,也变成一种商品时,就像一颗颗鸡蛋摆在货架,那单薄而死板的价签儿,就是人的价值。
一枚园地欢迎您来稿(来稿请确认未在其他公号发表) 投稿邮箱:yimeiyuandi@163.com
微信号:anranyodai(请注明“投稿”)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:anranyodai
《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》对接微信:657767929
点击阅读更多